2020年7月,江西理公律師事務所律師王鵬積極響應司法部、全國律協的號召,主動請纓,成為“援藏律師服務團”律師志愿者中的一員,來到西藏自治區林芝市米林縣開展了為期一年的法律援藏服務工作。過去一年,他帶著對西藏這片美麗、神圣凈土的向往與熱愛,懷揣滿腔熱血與激情,克服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雙重考驗,把法治的種子撒遍米林縣城鄉每個角落。
奔赴——年近六旬毅然踏上援藏路
2020年7月23日,一個讓王鵬終生難忘的日子。這一天,王鵬正式成為“司法部援藏律師服務團”的一員,來到他的援藏服務地——林芝市米林縣,開始了為期一年的詩意援藏路。其實,在此之前,他已經做了整整一年的準備。
“到了西藏之后才知道,我是這個服務團里,年紀最大的一名律師。”說起年齡這事,王鵬滿是驕傲。報名之前,王鵬得知,援藏律師有一個硬性條件,就是年齡要在25歲至45歲之間,那年,他57歲,已經嚴重超齡。為了能實現援藏愿望,他提前去三甲醫院做體檢,證明自己身體各項指標沒有問題。同時,加強體育鍛煉,增強身體素質。工作方面,2020年春節過后,王鵬開始不接新的律師業務,能辦結的盡快辦結,未辦結的業務,該移交的做好移交。
“你已經57歲了,為什么還要去援藏?”報名援藏的消息一經傳出,身邊不少親朋好友對此表示疑惑。“我第一次回答這個問題時,答案幾乎是脫口而出,為了詩與遠方,責任與擔當。”“什么是詩與遠方呢?”“詩與遠方就是仗劍天涯,仗劍天涯就是浪漫與責任。”援藏前,王鵬是江西理公律師事務所黨支部書記,他說,援藏律師既實現了自己詩與遠方的夢想,又履行了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與擔當。
當問及家人對于自己援藏決定的態度時,王鵬表示,不太能理解。“特別是父母。”王鵬告訴記者,父母均已年過八旬,且弟弟已經定居新疆,所以父母極力反對他去援藏。“我已經57歲了,接近退休的年齡,還沒有完成我一生的愿望,這次我一定要去。”就這樣,王鵬毅然走上了援藏之路。
扎根——在世界屋脊播下法治種子
王鵬來米林縣前,全縣沒有一名執業律師。“作為米林縣第一名律師,我享受到了國寶熊貓般的待遇。”這一點,王鵬從作為援藏律師上班的第一天就深刻感受到了。“援藏律師辦公室比米林縣司法局副局長辦公室還大,辦公生活用品一應俱全。開會時,我被安排與縣領導同坐一排,桌上還放了我的席位牌。”在這里,王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與重視。
全縣唯一的執業律師,這樣的身份既讓王鵬感覺興奮,又讓他感覺責任重大。“不管大小事,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把王律師請來。”這是一年援藏工作中,王鵬每天的工作常態。其中,最讓王鵬印象深刻的是參與一起損害賠償糾紛案件的處理。
今年春天,米林縣某地發生一起損害賠償糾紛案件。當地政府邀請王鵬來寫案件處理法律意見書。基于扎實的專業素養,一個上午的時間,王鵬便完成了一份三千字左右的律師法律意見書。出乎意料的是,當地領導看了這份意見書后,表示:就按王律師的意見處理!“這種百分之百的信任,讓律師的作用得到充分認可,這種被需要,被信任的感覺,更加肯定了我當初的抉擇。”回憶起這件事情,王鵬依然難掩內心激動。
肩負援藏使命,這一年中,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米林縣的律師各項業務中,當好矛盾處置員、風險化解員、法治宣傳員、糾紛處理員、傳幫帶教員。他既服務于老百姓,代寫離婚協議書等,做認罪認罰案件的見證,承辦各類法律援助案件,真正當上了一名“全科律師”;又當政府的法律顧問,審行政合同,審規范性文件,給政府提出法律意見,幫助處置信訪案件。同時,當好普法宣傳員。
援藏一年,王鵬為米林縣黨政機關提出法律意見15次、建設性意見建議100余條,審查行政規范性文件22件,協助當地政法單位和信訪部門處置信訪案件、民事糾紛11件。為米林縣群眾解答法律咨詢80人次、代寫法律文書113份,22次在米林縣黨政機關、部隊、企業、鄉鎮、社區開展《民法典》等法律法規的專題講座,為1500余人釋法解讀。
回首——不忘夢歸繼續遠航
身騎白馬,仗劍走天涯。回到贛州后,每每被問及這一年的援藏經歷,王鵬總是這樣浪漫地形容道。其實,現實并沒有這么浪漫。從平地到高原,從全職律師到公益法律服務,王鵬需要跨越多重關卡。“第一關就是腸胃關。”王鵬說,雖然林芝是青藏高原海拔最低的地區,平均海拔只有3000米,但這里的水只能燒到85℃至90℃。剛到米林縣時,由于長期喝燒不開的水,加上飲食不適應,王鵬每天都在拉肚子。
第二關是金錢關。由于援藏的公益志愿服務性質,其間,援藏律師不僅沒有收入,且不能在當地開展有償服務。“有一次,一位當地老板找到我,說他拖欠工程款,需要請律師來打官司,可是整個米林縣都沒有律師。我說我只能給困難群體提供法律援助。他說可以出錢請你。我當即就拒絕了,建議他到林芝市里請律師。西藏真的太需要律師了!”王鵬無奈地說道。
身處異鄉,最讓王鵬難忍的還有孤獨寂寞感。還好,刻在骨子里的浪漫情懷,讓他找到了填補的有效方式——堅持每天寫援藏日志。322篇,37萬字,一本日志,完整地記載了王鵬這一年的援藏經歷。這份堅守,不僅體現在寫日志這一件事上,更體現在他這一生的經歷中。
37萬字,是王鵬援藏日志的字數;36年,是他在律師崗位堅守的時間。1985年7月,王鵬從華東政法學院畢業后,便一直堅守在律師的崗位上。為了自己的律師夢,他甚至放棄鐵飯碗,但他從來沒有后悔過,因為他覺得做的都是很有意義的事情,一切都是值得的。
一年援藏服務期雖然已經結束,連接贛州與米林的這根紐帶卻拉得更緊密了。江西理公律師事務所合伙人黃禮通告訴記者,為給予援藏律師堅強的后援力量,提升律師援藏工作成效,江西理公律師事務所發起并成立了“理公援藏律師支援團”。2020年9月22日,支援團還在看望王鵬的同時,赴藏開展法律服務支援工作,把中部律師的專業精神、先進理念帶到米林。同時,兩地還建立起了聯絡機制,方便后續溝通聯系。
援藏期間,王鵬積極引導米林縣機關單位公務員參加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手把手帶“徒弟”,培養律師后備人才,變“輸血”為“造血”。令王鵬欣慰的是,目前,已經有一名“徒弟”順利通過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并申報了公職律師。“在內外力的共同作用下,相信西藏缺律師的現狀很快就能得到改觀。”王鵬期待地說。
來源:贛南日報